非遗·虞山绿茶制作技艺
Yu Shan Lv Cha Zhi Zuo
众所皆知,饮茶始于中国。
《茶解》一书中说:
“山堂夜坐,汲泉煮茗,至水火相战,
如听松涛,倾泻入杯,云光滟潋,
此时幽趣,故难与俗人言矣。”
闲庭信步,时饮时啜,
一杯清新可人的香茗,最是让人心旷神怡。
从四川到广西,从浙江到福建,
中国的茶叶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走来,
一如既往地为人喜爱。
而在小城常熟,也有一款好茶,碧绿清爽、香气四溢、
有养气颐神之功效,它便是“虞山绿茶”。
2011年,虞山绿茶制作技艺
就被列入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。
01
虞山绿茶·历史悠久
虞山绿茶制作技艺
据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《常昭合志》记载:
“茶,绿色虞山间有之,名本山茶”,
足见明清时虞山已有种植茶树。
民国时期,兴福寺周围和虞山之顶祖师庙后
大茶树面积5亩左右,均属小叶品种,宜做绿茶。
而关于虞山绿茶,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:
相传,在很久很久以前,虞山上遍布顽石和荆棘,
穷怕了的山民都说剑门藏宝,谁找到钥匙打开剑门,
谁就能得到金银财宝。
不知有多少人做过发财梦,刨过虞山的土,
翻过虞山的石,哪里去找钥匙呢?
虞山南麓住着一位年轻人名叫阿根,砍柴为生。
有一天,他到山上砍了满满的一担柴,
正欲下山挑到城里去卖,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翁,
阿根送了老人一担柴。
临别时,老人悄悄对他说:
“若得剑门宝,尚湖边上觅,太公垂钓处,无节芦苇找。”
阿根找呀找,一连找了七七四十九天,
仍不见无节芦苇的踪影。
这时,他看到有个老人坐在一丛芦苇旁钓鱼,
想起“太公钓鱼处,无节芦苇找”,
猛然醒悟,阿根寻到了无节芦苇。
手持无节芦苇,阿根来到虞山之巅打开了宝藏。
阿根没有贪恋金银珠宝,
而是拿了里面的果树种籽,把一座荒山绿化了。
阿根把种籽撒到虞山上,山上长出了有名的
宝岩杨梅、白凤水蜜桃、桂花栗子,还有虞山绿茶。
02
虞山绿茶·“灵气”十足
都说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,
虞山绿茶也离不开虞山的“灵气”。
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6%,常年水分充足,
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温润的沃土。
在虞山之顶,剑门处,种满了垅垅茶树。
因其面向碧湖,空气清纯,每年“谷雨”前后,
茶树长出嫩芽,及时采摘,精工焙炒,
制出的剑门绿茶是茶中极品,甚为珍稀。
如今,虞山山麓之间多处种植绿茶,
除了剑门,维摩、三峰等都是虞城的著名茶园。
种植的茶,均是茶中圣品,让无数喜茶之人爱不释手。
每逢采茶季节,虞山上各个茶园里,
便能看到辛勤的茶农采摘的背影。
观光的游客们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采摘的队伍中,
一起感受虞山绿茶的精髓与文化。
“云来雾去之地,天生江南名茶”,
“虞山”绿茶有碧螺春、白茶、茗毫、
雪绿、炒青等系列品种,
具有条索紧细、色绿清香、滋味醇和、汤色明亮、
叶底嫩绿、经久耐泡等特点,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。
每年春分前后开采,谷雨前后结束,
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佳,
具有鲜明的江南吴文化的地域特色,
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03
虞山绿茶·制作精良
虞山绿茶的芳香悠远,除了虞山的滋养和茶农的悉心照料,
也离不开讲究的采摘制作技术。
虞山绿茶制作主要工序为:
采摘
为了保证炒出来的茶品相好,采摘这一步,
就对芽叶的要求极高,
需要“一芽一叶,大小一致”方能摘下。
茶农挑选好优质芽叶后,需要快速瞄准,
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轻夹嫩芽,急速提离。
采摘完的茶叶还需要经过层层严格的制作工序,
才能浓缩成虞城人手中的一杯茶。
摊凉
将采摘的茶叶在席上摊开,摊得均匀,
这需要花费近五个小时。
挑拣
茶人将不符合要求的茶叶拣出来,剔除余叶、叶柄。
杀青
这是制茶关键的环节:通过高温来钝化鲜叶的活性酶,
才能保留住这个叶子,最重要的活性物质——茶多酚。
同时,蒸发掉叶内的水分,使叶子变软,
为造型做准备,在高温作用下,
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,茶的香气会更加成熟。
揉捻
这一步主要是为了让外形更漂亮,
现代工艺主要通过揉捻机八到十分钟的揉捻,使茶叶揉紧。
造型
必须以手工在电炒锅里对茶叶做形,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。
通过15分钟的搓揉,使茶叶达到一定的卷曲度,
手工操作、看似简单,其实暗藏玄机。
提香烘干
成品问世,一缕缕山林之气,细腻悠长,
沁人心脾,将会开启舌尖的春天之旅,
让滋味带着感受春天的讯息。
常熟人的生活中始终有茶,
他们在品茶中爱茶、懂茶,无论是春夏秋冬,
无论是阴晴雨雪,虞山之巅或是林间湖畔,
总是挤满了喝茶的人。
抱着尊重山水和历史的诚意,邀青天为幕,
山野做席,喝一杯醇厚甘甜,
回味无穷的虞山绿茶,细啜慢品间,近水远山皆有情。
审核 | 朱敏敏、徐红艳
发布人 | 金铃
文字、排版 | 金铃
图片 | 虞山绿茶、2011大漠孤夜、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