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上最具人间烟火味的,总是每个地方地道的日常饮食。如果说有一种味道,最能代表虞山的人间烟火,那可能还得数蕈(xùn)油面。
说到常熟的蕈油面,如今已是家喻户晓,成为体验常熟生活方式的必行之事。张淑英和她母亲经营的望岳楼老面馆,就是这碗蕈油面的重要打卡地。
起初,蕈油面只是依山而居的百姓日常伙食。
过去,虞山百姓从清晨的山麓中采下一颗颗带有露水的鲜蕈并以此为食。江南百姓崇尚朴素节俭且心怀善念,便将采摘多余的鲜蕈送至兴福寺。因蕈类要讲究鲜食,故寺院住持将鲜蕈熬成浓汤以保持其鲜味也便于储存,每逢吃饭之时将其与蕈面汤浇。寺所僧人,往来香客,无不留恋此番风味,久而久之,蕈油面的名声便在虞山脚下传播开来。
九十年代初期,张淑英母亲盘下了望岳楼和素菜馆,在兴福寺旁挂起招牌,增添了几张长桌,便开始了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生活。
说不清,是虞山造成了这种午后温婉秋风般的惬意生活,还是这种生活造就了虞山下特有的江南生活之美。
早上吃面吃茶,好像已经是地道常熟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,望岳楼的早晨,总是座无虚席,人声鼎沸,和着热腾腾的面条,和山林间的鸟鸣。
老板娘张淑英介绍说:“山上空气特别好,最近几年政府又造了各种健身步道,六七点钟,就有许多锻炼完身体的人,顺道来吃面,已经养成习惯了,就像老邻居一样。”
第一波本地老主顾吃的差不多了,就会有慕名而来的游客陆陆续续到来。这时候,老常熟人已经吃完,纷纷让出座位,让远方的客人有地方坐下,尽一点地主之谊,一股子虞山老常熟的逍遥劲。
叫一碗野生蕈油面,和着各色的浇头。新鲜香蕈爆炒过油后的汤汁,包裹着香蕈的鲜美,咬上一口,来自菌类特有的浓厚鲜美滋味在口腔中肆意弥漫。用老板娘的话说:“蕈油面,吃的就是这一口新鲜味道!”
关于香蕈的采摘,老板娘介绍说:
“小时候也跟着我母亲采摘过香蕈。香蕈的采摘是有非常严格的时间限定的,需要一大早天蒙蒙亮去山里采摘;采摘期就那么一天两天,太早摘没长好,晚一天摘又长老了不好吃。”
“香蕈一般都是在老根上长出来,只有非常有经验的采摘者,才能记住它们的位置,算好日子去采。”
“香蕈的种类,其实是有好多种,根据季节不同而来,有时候是松茸,有时候是别的;采摘过程中,还要把有毒的蕈分辨出来。”
当然,随着吃蕈油面的人越来越多,野生蕈也逐渐变少,从更远的地方运蕈过来。但不变得是,从采摘到清洗处理,再到特制的烹制出汤手法,每一步都一样的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手艺。
“辛苦归辛苦,但日子一天也比一天好。”兴福寺旁的老面馆,已从小小的一间铺子变成现在外有溪流内有古树亭廊的大院。老板娘的笑容,犹如这碗面一般,亲切,从容。
近三十年,静心做好一碗面,纵然外间世界天地变化,日子也是风轻云淡。一如常熟这个城市,因着自己的步伐,去感受周遭的世界,用适意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百态。
声明:
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,非商业用途。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。如遇到: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,邮箱:1170874557@qq.com我们将及时审核、更正或删除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