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候渐冷,落叶次第凋零,或逢早上微雨,常熟古城又会降3度左右。
人群不再固囿户外,看似人烟渐少。实则温热萦绕。常熟人的冬天和美食连在一起,散发着传统文化温文尔雅的气质。
从李安的《饮食男女》我们才发觉,日常虽平庸却很现实,
却能把中国烹调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之中。
中国式饮食、宴会,气氛,有无处不在的强烈的传统气息。
虞山美食
一碗热腾腾的蕈油面
一盆原汁原味的蒸菜
在美食里增进彼此的感情。
虞山脚下,千年古刹兴福寺旁,一碗素面,搅拌起汤汁与浇头,口感舒爽,一口下去是对身体对寒冬的本能抗衡,面到胃里,分秒之间一股暖流可经过全身,面色开始转晴,从鞋底升腾起一种无名感受,尤其安顿身心。
哪怕心中有千万种琐事,也在这个时候都放下自在。这个默契,大概就是古老禅寺赋予的态度吧。
在这里所有的面食中,有一碗面最为食客们牵肠挂肚,便是被列为“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『蕈油面』,无数人远道而来,就是为了一尝其鲜。
蕈是虞山特产,即虞山上松树根部长出的一种野生食用菌类——松树蕈,闻之清香,食之鲜美。常熟人喜欢把蕈爆炒调味后熬制成蕈油,蕈油面就是以此作为“浇头”的传统美食,有着“素中之王”的美誉。
老常熟人,特别出生在60年代左右的,看过古城几代沧桑变幻,但是有些东西始终富有情怀。喜欢古朴的露天里喝茶,喜欢走青石板路买早点,还喜欢做一道自己拿手的家常菜。
但掌控大都市命脉的商业冲走了时间后,人们或许会下班在深夜的形色中,拥挤在工业的喧嚣里,可能会遗忘这些,但无论怎样,没有什么疲惫是一口温热褪不去的,谁都喜欢一口地道的滋味,绵延泽长,而它们如冬夜的细雨,无声无息潜入生活,构成疏影的日常。
比如早起一碗面,雷打不动。
周末一个人坐在塔弄奶茶店,
落地玻璃倒映着一方高空
店面大,不拥挤,
年轻人簇拥在坐,
偶尔怯生生抬头看你
点一杯青稞鲜奶,
手心和身体都有一股劲在流动,
休息半个小时,我可以从河东街缓缓走到虞山。
古城的奶茶铺子,从纵横交错的街道,一直密密的分散在不起眼的路边,除了连锁加盟的面包坊和星巴克,很多年轻人的停留下来,是从一个别致的名字开始。
《一点点》《一朵小妹》《素匠泰茶》相继开枝散叶,拢聚起了周末逛街人群的生活节奏,在今年冬天的风靡程度,比往年都令附近有格调的服饰店铺艳羡不已。
作为常熟人的后花园——虞山公园,最近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人头攒动。隐匿在市民公园里的“秘密基地”,凭借“一杯饮料”、“一杯酒”收割了无数忠粉。
“飞熊先生”作为虞山亮山区域的文创配套,以“集装箱”为外观特色,可360度欣赏虞山区域的风景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别致的风景。落地玻璃的设计为室内带来充足的光线,也让室内的人可以无时无刻欣赏到外面的美景。
如果能在这里约上三五好友,圈起一片柔软的小天地,各自小酌着手里的奶茶~ 谈天说地,聊聊生活和近期的小八卦,看着墙上文艺的句子“我所认为的生活,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”,你就会觉得,什么都值得了。古城的夜与昼,因此多了这些活力的身影。
论起常熟蒸菜,历史不是一般的悠久。
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钱底巷文化遗址,就出土了陶甑(陶器的一种),是中国最古老的蒸食炊具,并在陶甑中发现了残存于陶甑中的稻谷以及鸡、鸭、鱼、豕的残骨。也就是说,早在5500年前,我们常熟的先民就已开始了蒸食的活动,并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蒸气的国家。
从它的烹饪方式,切刀的艺术,落在砧板上的节奏,食材的考究,以及摆盘传递的千年江南韵味,都可以感知到,常熟古城的饮食文化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,由外及里,发展出了独特的工艺智慧和审美意识。
为了发展和传承蒸菜和这种人文气息,“常熟蒸菜的文化,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衰落下去!”王振飞,常熟蒸菜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。38年前,作为刚入门的小厨师,从未想到今天,会对蒸菜的现状困扰于心。当初开始做小学徒,是本着”常熟厨师,就要学一学常熟的蒸菜“这样的初心。一路走来,慢慢把一家小店”熬“成了一家四星级旅游饭店,王总也在业内慢慢成了顶梁柱。
Pic
常熟蒸菜老八样
一到夜幕降临的古城,一股烟火气息,就在城市川流不息的高楼之间,升腾起生活的俚俗风情了。这个时候的常熟古城,散发最熨烫人心的乡愁。
常熟的味道是过往历史与习俗的沉淀,是舌尖的文化,是的,吃的不是美食,是在品味的当地文化、风土人情。
常熟的冬天,流动着温热气息
温暖有时候很简单
幸福也有一种尺度
它延伸和设计着生活
在寒冬的路上
别忘记来虞山古城,
有一种温度不变守候。
声明:
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,非商业用途。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如遇到: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,邮箱:1170874557@qq.com我们将及时审核、更正或删除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