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虞城
吹一吹先贤的风
江南吴地,郁郁乎文哉。小桥流水,粉墙黛瓦,丰沃皋壤之下,经济在这里富庶,吴文化也在这里生根、滋长。
5月20日,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:在离长江入海口不远的常熟虞山上,有座言子墓。孔子有七十二贤,言子是其中唯一的南方人,因此被尊称为“南方夫子”。
作为言子的故乡,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,虞山也有着“吴文化第一山”的美誉。两千五百多年前,夫子言偃在虞山之上埋下一粒种子,被历史长河浇灌至今,早已成为吴文化的粗壮分支。若要细细观摩其脉络,得先访一访这位种树人。
言子
言子,本名言偃,春秋时期常熟人,是孔门72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。《礼记·礼运》中就有孔子与言子对话的记载,话题则是关于“小康”和“大同”。
言子毕生致力于传学兴礼,在他倡导之下,处处可闻礼乐之音。他在鲁国任武城宰时,以礼乐为教,用弹琴、唱歌等形式,对民众进行儒家学说的宣传教育,使得原本民风朴野的武城市井繁华,一片祥和,史称“弦歌之治”。
言子墓
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在虞山东麓半山坡,走文学桥,过影娥池,踏上寻访言子的第一程。沿着墓道拾级而上,就是言子长眠的地方。
言子墓道坊高7.8米,道宽11.15米,为花岗石三间冲天式。自下而上有牌坊三道,均有匾额柱联。正中匾额镌刻“言子墓道”,两旁石柱刻有楹联“旧庐墨井文孙守,高陇虞峰古树森”。第二道为乾隆书额,正面镌“道启东南”四字、背面刻有“灵萃勾吴”四字。第三道牌坊为雍正江苏布政使鄂尔泰额书“南方夫子”。墓道还有石亭三座、康熙御书横额“文开吴会”。
墓周围还有“龙头石”、“言子飨堂”、“先贤吴公修建祠墓记略”、“墨池”、“石墨”、“重修先贤言子林墓记”石刻等古迹。言子墓和旁边的仲雍墓并称“双陵怀古”,是吴文化的历史见证,也是江南文化的文脉所在。
碑石有灵,翰墨隽永。墓内墓外,隔着生死,但穿过黄土与时光的间隙,依然能感受到先贤风骨,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。
言子巷
这条小巷,位于常熟古城的中部,寺后街、县后街北侧,因巷内有言子故居而得名,也叫子游巷、言公巷。
以和平街为界,分为西言子巷、东言子巷。和平街西至槐柳巷段,是西言子巷,巷长186米,宽3.1米。自和平街起,至醋库桥段,为东言子巷,巷长182米,宽3.5米。
踏上马路砖路面,穿过两旁的白墙灰瓦。光影斑驳,是岁月流过的痕迹。巷子里的风,不紧不慢地吹着。像是步履悠悠的赶路人,从千年前走来。
小巷不长,走完只需几分钟的时间;小巷很长,走过的是久久的从前。
言子旧宅
走到东言子巷17号,眼前这座院子便是言子故居,也是虞城现存最古老的名人旧宅。整座院落以东西两条轴线为基础进行布局,东有学道堂、系园堂、世恩堂,西设宝翰楼、弦歌馆、碑廊等。
滑动查看更多
系园堂前,雕像静静伫立等候,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讲述言子的故事。
“言公墨井今安在?佥谓虞城委巷旁。”言子旧宅里,有着常熟记载中最早的古井——墨井,因水色如墨而得名。
千年岁月,墨井几经废弃和修葺,见证了这里的荣辱兴衰。如今已是释然的老者,引着后人探寻言子的足迹。
宅院里还有许多文物和画像。循着那一页页纸,一张张画,言子的形象渐渐清晰了起来。
先贤遗风
言子祠
言子祠坐落于学前街的文庙内。将言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纪念和祭祀对象,单独设祠,这是常熟文庙的一大特色。
祠内安放着修缮一新的言子画像。画像上方的两边梁架上,悬挂着康熙、乾隆御赐的“文开吴会”“道启东南”两块匾额。两侧墙面上,言子简介、封号、大事记和言子大宗世系图一一陈列。后侧墙面则展出了著名的言子后裔和言子赞语。
在这里静驻片刻,感受文字在思绪间跳跃,恍然间梦回春秋。眼前夫子执卷而立,你我皆是殷殷求学的弟子。
岁月失语,惟石能言。
历史的步履不停,虞城的见证不止。
既然来了虞城,就来吹一吹先贤的风吧。